天才一秒记住【18PO免费看书】地址:http://www.po1826.com
<dt css="rd">
&esp;&esp;但让人没想到的是,朱雄英竟然反驳了他的话:“皇爷爷,我以为也不能全怪他们……”
&esp;&esp;“大户人家姑且不论,一般人家倾全家之力才能培养一个读书人,指望其出人头地。”
&esp;&esp;“科举只考经书……学习别的只会分心。”
&esp;&esp;“他们本就没有名师教导,想脱颖而出就只能一心专研经书……”
&esp;&esp;朱元璋、马秀英、朱标三人都惊讶的看着他。
&esp;&esp;反倒是朱雄英被看的有些忐忑起来:“我说错了吗?”
&esp;&esp;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:“没有,你说的太对了,这是你自己想到的吗?”
&esp;&esp;朱雄英摇头道:“不是,是景恪告诉我的。”
&esp;&esp;三人脸上露出释然之色。
&esp;&esp;马秀英赞道:“景恪看人看事总是这么独特,令人深思。”
&esp;&esp;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
&esp;&esp;朱元璋一拍大腿道:“咱一直纳闷,读书人应该是个顶个的聪明。”
&esp;&esp;“为何科举选拔上来的,多是空谈之辈,原来问题出在了这里。”
&esp;&esp;“要不咱就增加一些科目,考较读书人做事的能力?”
&esp;&esp;陈景恪连忙说道:“万万不可,普通人供养一个读书人本就困难,已无余力供其读更多的书……”
&esp;&esp;“若增加科目,恐怕用不了多久满朝皆是公卿子弟,普通人再无翻身的可能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深以为然的的点点头:“你说的对,是咱考虑的简单了,你可有法子解决这个问题?”
&esp;&esp;陈景恪点点头,又摇摇头:“办法有,但以现在大明的国力,极难做到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猛然就坐直了身躯,问道:“你说要怎么做?”
&esp;&esp;马秀英和朱标也同样看向他。
&esp;&esp;陈景恪心中一动,决定趁机给他们普及一下生产力的概念。
&esp;&esp;不管有没有用,先灌个耳音,时间长了总能有点效果的。
&esp;&esp;“发展生产力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虽然不懂,却非常的兴奋。
&esp;&esp;盖因陈景恪每说出一个新词,都会提出一个新的方向。
&esp;&esp;关键是,这个新方向都是有的放矢,能帮助到大明。
&esp;&esp;所以这会儿又听到一个新词,他自然很高兴。
&esp;&esp;马秀英和朱标也差不多。
&esp;&esp;朱雄英对陈景恪更是信服,听到他要讲课也很是高兴。
&esp;&esp;“什么是生产力?”
&esp;&esp;“生产力就是……”
&esp;&esp;陈景恪就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,详细的给他们解释了一遍。
&esp;&esp;“远古时期人们茹毛饮血,掌握了火,就开始吃熟食……”
&esp;&esp;“有巢氏发明了房屋……人们从树洞山洞走出,在平原居住……”
&esp;&esp;“神农氏尝百草,人们掌握了医药,寿命得到延长……”
&esp;&esp;“铜铁的发明和使用,人们的工作效率更高……”
&esp;&esp;“原本做一套家具需要几个月,锯子、凿子等工具出现后,只需要十几天。”
&esp;&esp;“曲辕犁出现……原本需要两人两牛才能做的活,现在只需一人一牛……”
&esp;&esp;“同样的人畜,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,产出更多的粮食。”
&esp;&esp;“良种的培育、水肥的使用等等,都有效的提高了粮食产量。”
&esp;&esp;“千年前亩产不过百斤,现在可达两百斤,若耕种得法三百斤亦非不可能。”
&esp;&esp;“印刷术出现之前,书籍靠手抄非常珍贵,只有高门大户才能读的起书。”
&esp;&esp;“印刷术出现后,书籍价格降低到了普通人也能购买,一般百姓人家也能读的起书。”
&esp;&esp;随着一个个例子说出,众人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认识就越发深刻。
&esp;&esp;陈景恪最后总结道:“百姓能读得起书看起来很简单,深究起来就是数千年发展生产力的成果。”
&esp;&esp;“若无房屋火焰,若无铁器曲辕犁,若无粮食高产,若无纸张印刷术的出现……”
&esp;&esp;“就不可能有现在百姓可以读书的大好局面出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