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9节(1 / 2)

天才一秒记住【18PO免费看书】地址:http://www.po1826.com

<dt css="rd">

&esp;&esp;司马迁走访全国,翻找各种资料,整理编写出了《史记》。

&esp;&esp;因为缺少足够的文字资料,很多都是口口相传,出现失真的情况很正常。

&esp;&esp;是人都有自己的喜好。

&esp;&esp;司马迁再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整理,离历史原貌就更远了。

&esp;&esp;但最起码的人物和事件,他都记录的很清楚。

&esp;&esp;史记上的帝王世系表,也基本符合史实。

&esp;&esp;他的《史记》让后人知道,在某个时间段出现了某个人,发生了某件事情。

&esp;&esp;不至于让我们的远古史成为空白。

&esp;&esp;试想一下,如果没有古墓出土的史书,我们从哪获取远古史料信息呢?

&esp;&esp;所以,不能对司马迁要求太过苛刻,他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所有。

&esp;&esp;陈景恪知道,空口白牙无法说服方孝孺。

&esp;&esp;所以,也没有想过要说服他。

&esp;&esp;他说这么多,其实另有目的。

&esp;&esp;“你推崇周礼,难道周礼就真的那么好吗?”

&esp;&esp;方孝孺反问道:“难道不好吗?”

&esp;&esp;陈景恪摇头,说道:“美好的恐怕不是真实的周礼,而是你想象中的周礼吧。”

&esp;&esp;方孝孺愣了一下,陷入深思。

&esp;&esp;换成以前,他肯定义愤填膺的反驳。

&esp;&esp;可朱雄英那一席话,已经让他内心产生了动摇。

&esp;&esp;所以,此时听到陈景恪的话,他不是生气,而是沉思。

&esp;&esp;陈景恪顿了一下,紧接着说道:“你的天份极高,说一句读书人种子都不为过。”

&esp;&esp;方孝孺哪敢要这个称呼,就想谦虚甩掉这个头衔。

&esp;&esp;陈景恪摆摆手阻止他,继续说道:“你肯定了解过先秦时期儒家的所作所为。”

&esp;&esp;“也研究过汉武帝时,儒家门徒对四书五经的解读。”

&esp;&esp;“隋唐、宋元时期的儒学情况,你也当了然于心。”

&esp;&esp;“你可知这几个时期儒家的区别?又为何会造成这些差异?”

&esp;&esp;方孝孺想说,那是古人对儒学的认识不深,程朱才是儒学真正的传人。

&esp;&esp;可这种贬低前辈先贤的话,他实在说不出口。

&esp;&esp;而且他心底也确实很好奇,为何会产生这种差异?

&esp;&esp;于是就说道:“愿闻其详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见他上钩,眼睛里闪过一丝笑意:

&esp;&esp;“先秦时期百家争鸣,儒家只是百家之一,列国的首要目的也是强国。”

&esp;&esp;“为了传播学问,也为了与百家竞争,儒家的教义也以实用为先。”

&esp;&esp;“他们还虚怀若谷,吸收百家之所长完善自己。”

&esp;&esp;方孝孺微微颔首,心中充满了对先贤的敬仰。

&esp;&esp;正是他们海纳百川,才有了儒学的强盛啊。

&esp;&esp;“汉武帝时期,天下大一统,朝廷需要重新建立一套,新的道德伦理体系。”

&esp;&esp;“先贤们开始围绕朝廷的需求,重新诠释经意。”

&esp;&esp;方孝孺想要反驳,可是嘴巴张了又张,最终还是没有发出一点声音。

&esp;&esp;因为他知道,陈景恪说的是对的。

&esp;&esp;“南北朝和隋朝,君主多信仰佛教,佛学大兴……”

&esp;&esp;“李唐因皇室认了老子为祖宗,推崇道家。”

&esp;&esp;“道家为第一显学,佛家为第二显学,儒家屈居第三。”

&esp;&esp;“柳宗元和韩愈两位先贤,吸收佛道两家之所长,融入儒家……”

&esp;&esp;“宋朝儒学独大,经意里处处都显露出‘唯我独尊’之意。”

&esp;&esp;“且因为汉朝和隋唐国力强盛,天朝上国威服四夷。”

&esp;&esp;“所以此时的儒家经意里,不只是有教化手段,还有鲸吞四海之意。”

&esp;&esp;“宋朝重文轻武,对外征战屡屡失败,只能偏安一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