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18PO免费看书】地址:http://www.po1826.com
&esp;&esp;胡大、胡二,都曾是军队中的佼佼者,目前兢兢业业,做事小心谨慎劳苦功高。
&esp;&esp;哪怕是杨桑达喜,除了眼里太认钱外,为人却很机灵,办事妥当,赵传薪交代的事情,说一遍他就能领悟干的井井有条。
&esp;&esp;笔帖式杨桑阿,字未必认的一箩筐,此时却快磨练成了“五项全能”的公务员了。
&esp;&esp;其余各领催、笔帖式,能力欠缺了些,但架不住有好的领头羊,照章办事熟能生巧,每天忙的脚不沾地也无暇他想。
&esp;&esp;都说赵传薪眼里揉不得沙子,可那都是对待敌人。实际上他对自己人包容性很强,各色人等在他手下都能发挥各自潜能。
&esp;&esp;于是,逐渐又有了甩手掌柜的趋势,平日多半只是出出主意,帮忙在各种事物中利用自己能力“溜缝”,在大事上盖个章什么的。
&esp;&esp;这里帮一下,那里处理一下,看似不起眼,可实际上却加快了胪滨府的发展步伐。
&esp;&esp;“这些玻璃贵的很,是知府大人鬼斧神工之杰作,务必不能打碎割坏。”杨桑阿指挥工匠干活。
&esp;&esp;此时国内已经能出产平板玻璃,北方出产的玻璃主要以山东博-山颜-神镇为中心。
&esp;&esp;运输不易,所以价格高昂。
&esp;&esp;另外,就要从洋人那里进口。
&esp;&esp;如果赵传薪不提供玻璃,就需要去沙俄那边购买。
&esp;&esp;赵传薪考虑民生不假,但肉只能烂在锅里。做不到正贸易差,但差额必须减小。
&esp;&esp;他便提供了玻璃。
&esp;&esp;在这里没有大落地窗,一来气候太冷保暖效果不佳,二来开关窗不便通气不畅。
&esp;&esp;就必须割玻璃镶嵌格子窗。
&esp;&esp;人多盖平房速度快,衙署几个主体建筑已经盖好,就差上房架和做门窗。
&esp;&esp;赵传薪正在和工人一起擎房架。
&esp;&esp;房架要倒着上,赵传薪在一侧的墙上站着,指挥说:“你们去那头先举上去。”
&esp;&esp;等另一边的三角一角抬上,架好,几人再挪动房架到这边,将绳索套上。
&esp;&esp;赵传薪喝了一声:“起!”
&esp;&esp;然后轻飘飘的将绳子拎了上去,再俯身掀着一边,和另一边的人用力,下面人用木杆撑着三角顶部,将房架扶正,变成正三角。
&esp;&esp;站在中央两个横梁上的人,赶忙取下嘴里衔着的钉子,拿瓦条钉好固定。
&esp;&esp;赵传薪力气大,一个顶仨,不但负责扶架子,同时帮忙去钉瓦条,钉子、锤子那是伸手就来,谁也不知道他都藏在了哪里。
&esp;&esp;其它地方的工匠,一边干活一边好奇的瞧着,没见过出大力盖房子的知府知道吗?
&esp;&esp;赵传薪一直帮着将所有房架都上好,这才纵身一跃,身轻如燕的落地。
&esp;&esp;周围一片叫好。
&esp;&esp;知府大人真是牛逼大发了!
&esp;&esp;上马能打仗,下马能治民,能上房架,能平地起高楼,还经常看到他在户外的灶上生火做饭,偶尔聚集一群孩子教他们读书,给他们做冰嘎和推着跑的铁环。
&esp;&esp;此时还没有彻底上冻,这些孩子就在教堂那边的平台光滑的岩石地面,用小皮鞭抽冰嘎,在工地旁踩踏出的土路上推着铁环,到处是金属摩擦的吱嘎声。
&esp;&esp;知府大人简直无所不能,无所不通。
&esp;&esp;看着一点都不像大官,但百姓和公职人员却对他毕恭毕敬。
&esp;&esp;张寿增看着笑嘻嘻和工人打成一片的赵传薪,感觉有些恍惚。
&esp;&esp;这才仅仅个把月时间,知府大人就能做到如此,实在令人难以想象。
&esp;&esp;没有孩子敢嘲笑姚冰的半只耳朵,因为他们的玩具都是姚冰的师父给做的。
&esp;&esp;姚冰的气力比别的同龄孩子更大更悠长,因为天天都要练习平衡术。
&esp;&esp;小孩子骨头软,身子轻,其实比成年人更容易练习。
&esp;&esp;他推着铁环奔跑如飞,还能和旁人说话:“俺师父说,冬天给俺做爬犁。”
&esp;&esp;“姚冰,求求知府大人,给我们也做个爬犁吧。”
&esp;&esp;铁环和冰嘎都做了,也不差爬犁。
&esp;&esp;“对对,我也想要爬犁。”
&esp;&esp;“什么是爬犁?”
&esp;&esp;姚冰将铁钩子向下用力一挖,铁环蹦了起来,落下后,他依旧能稳稳推行。
&esp;&esp;他得意的说:“再说吧,俺师父说,只要不念叨回去看俺爷俺奶,俺要啥他给做啥。”
&esp;&esp;一群孩子羡慕的眼珠子通红。
&esp;&esp;“我也可以不看我爷奶,知府能不能给我做爬犁?”
&esp;&esp;“我也可以。”
&esp;&esp;“我不行……”
&esp;&esp;这些孩子在张寿增面前呼啸而过。
&esp;&esp;张寿增知道兵备道的黄仕福在背后搞小动作,极尽诋毁之能事,说赵传薪倒行逆施,不干人事,致使民怨沸腾。